現在很多人會把七夕當做是情人節,有很大原因是因為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其實七夕節和情人節是沒有很大關係的,若是要說我國的傳統情人節,非元宵莫屬。七夕節最早來自於天象的崇拜演變出來的,時間是定在農曆的七月初七。這天也被叫做是七巧節。
節氣起源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節日習俗
1、香橋會。在一些地方有香橋會的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2、拜七姐。七夕節是七姐的生日。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3、對月穿針,這是在七夕晚上的活動。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