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所說的食用菌五行論,是從中醫角度上說明我們人體與五行之間的一種相關性,食用菌五行論內含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病理關係,食用菌五行論指的是我們人體五臟的一種平衡關係。
疾病是怎樣產生的呢?是由於體內的某一項機能或臟器特別突出或者不足,破壞了和諧和平衡,從而產生疾病。
病都不是突發的,是因為我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當中忽視了預防和保健,從而造成了疾病,這就是我們的人體。
什麼是五行
木、火、土、金、水,就是五行。它是一門自然科學,世界萬物都與五行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它裡面有這幾種關係。
1、相生:什麼是相生?滋養、助長、推動發展就是相生。那就是木生火,鑽木取火,火生土,木料燃燒後化灰入土,土生金,土裡含沙,沙裡淘金,金生水,金屬冶煉後變成液態水,水生木,花草樹木需要水分滋養、助長。這裡還有一種關係叫“母子”關係。比如木生火,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火生土,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以此類推。
2、相剋:什麼是相剋?剋制、抑制、控制發展就是相剋。在五行中近鄰為生,隔鄰為克。那就是木克土,植物都要在土壤裡生根發芽;土克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水克火,著火了用水澆滅;火克金,金屬都是在火爐中冶煉出來的;金克木,再高大的樹木,金屬工具都可以把它砍斷、鋸斷。
3、相乘相侮:什麼是相乘?加倍相剋就是相乘,我們以水火為例,當水過大,火過小時,水一下就把火澆滅了,這就是相乘。什麼是相侮?反克就是相侮,還以水火為例,當水過小而火過大時,水不但沒有把火澆滅,火反過來把水燒乾了,這就是相侮。
五臟與五行的關係
如果說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屬於一個大宇宙,那麼我們的人體五臟則屬於一個小宇宙,兩者之間也有密切的相關性,五臟與五行一一對應,那就是肝屬木,肝膽相照;心屬火,心與小腸相表裡;脾屬土,脾與胃、胰同經絡;肺屬金,肺與大腸相表裡;腎屬水,腎與膀胱相表裡。五臟之間也有這幾種關係。
1、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那就是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就好,肺好腎就好,腎好肝更好。這就稱之為良性迴圈。如果人體處於這種平衡狀態,就是一個健康的機體。它也有母子關係:肝生心,肝是心之母,心是肝之子;心生脾,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以此類推。
2、相剋:那就是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也就是肝不好脾就不好,脾不好腎就不好,腎不好心就不好,心不好肺就不好,肺不好肝更不好。這就稱之為惡性迴圈。如果人體處於這種狀態時,就是一個不健康的機體,也就是病體。
病理關係
人有病無外乎有兩種情況:一是自發病,比如說今天上午,風和日麗,陽光高照,下午突然颳風降溫了,大家還沒有來得及新增衣服,著涼了,感冒了。再者有的人不注意飲食,吃了不衛生的食物,引起了胃炎、腸炎等;這都屬於自發病。二是傳變,中醫叫傳變,西醫叫合併症,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某一個臟腑發病之後,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變給其它臟腑。
我們以肝為例:假如說一個人肝不好,它首先會傳給脾胃,從五行中我們得知,過分相剋就是相乘,不願吃油膩的東西,嚴重時會造成胃出血,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第二他會傳給腎,從五行中我們得知,腎為肝之母,這叫做子病累母,就是說孩子病了母親就得操勞。第三它能傳給心,從五行中我們得知,心為肝之子,這叫做母病及子,母親有病,子女不得安寧,第四它能傳給肺,這叫反克也就是相侮,這種情況不多見,但久病不治,就會反克到肺,一旦反克到肺上,病情就會越來越重。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臟腑產生了疾病,如果沒有發生傳變,是因為其它臟腑功能正常,這時要趕快治療發病臟腑,防止發生傳變,一旦發生傳變,便會形成多發病,合併症,那就會連其子累其母,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五匹馬拉車一樣,其中一匹馬倒下,它的負擔將會加重給其它四匹,這四匹也會一匹一匹跟著倒下,這叫做養病如養虎,病來如山倒。
古老的中醫把五行看做是一個人,肝、心、脾、肺、腎五臟俱全,缺一不可。五臟對應五大系統,他們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形成了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下面我為大家一一講解:
肝臟屬於免疫系統: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人類為了生存,必須接受外界各種物質,並加以分解、合成、再利用。最後還要將所產生的廢物加以解毒、分解,然後排出去。肝臟可以說是這整個代謝作用的中樞。中醫認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免疫,主藏血,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zhǎo)。
心臟屬於迴圈系統: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為人體血液執行動力之所在,主神志,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脾臟屬於消化系統:中醫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生血主運化,主肌肉及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脣。
肺臟屬於呼吸系統:肺主呼吸皮毛,通調水道,開竅於鼻,配合心臟控制全身,也參與意識活動。
腎臟屬於泌尿系統:中醫認為腎的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為生殖發育之源,又主納氣,主水,開竅於耳其華在發。
一個人反映出來的病症與他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係,表現的症狀不同,說明身體處於不同的發病階段。一旦出現病症,這時我們一般採用傳統的治療方法,即西醫和中醫的治療。
西醫叫對症(也叫對病),特點是針對性強,見效快,但是西醫治病的過程是抑制、控制和替代的過程,所謂的抑制就是頭痛吃止痛片,失眠吃安眠藥,就是用藥物來麻痺神經。所謂的控制就是用降壓藥控制血壓,用降糖藥控制血糖。所謂替代就是用胃藥替代胃的消化功能,用胰島素替代胰腺的分泌。久而久之,身體對藥物就會產生依賴性,機體功能越來越下降,“用進廢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部分西藥還會帶來藥源性疾病,如治頭傷胃,治胃傷肝,治肝傷腎,治療類風溼時引發股骨頭壞死,不少聾啞兒童,便是使用抗生素所致。最後病是越治越多,身體越來越差導致惡性迴圈。由此可見,西醫是治標不治本,對現代文明病及亞健康狀態已經無能為力。
再看中醫治病,中醫強調“扶正固本”,根據辯證論治,從整體觀出發,使陰陽恢復平衡,機體保持穩態,提高免疫力,以抵抗入侵的病魔,這就是扶正的妙處。中藥即少副作用,也不產生抗藥性,但它也有缺點:一是繞著圈子治,起效慢;二是高溫煎治,破壞了大量的有效成份;三是攜帶不方便。
所以人們期盼著一種新的健康方式的問世,既有西醫針對性強,見效快的特點,又要有中醫治本的特點,同時還要有食品的安全性,那麼食用菌免疫療法就完全滿足了這些要求。
食用菌與預防保健
食用菌是一大類有大型子實體的高等真菌,俗稱蘑菇或蕈,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蛋白質含量非常高,大大超過蔬菜、糧食及畜禽品的蛋白質含量,而且還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14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等。
食用菌不但含有質量很好的營養成分,還含有對人體有保健調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如真菌多糖、三萜類物質、腺苷等有效成分。這些成分對人體都有極高的療效價值,比如三萜能夠止痛鎮靜、保肝解毒、對抗腫瘤細胞等功能;腺苷可以改善血液迴圈、防止血栓、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等。但其主要成分“真菌多糖”更是被中科院院士嵇汝運教授稱為“人類健康保護神”,已引起國內外醫藥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現在許多國家都在進行真菌多糖結構、功效的研究。
究竟真菌多糖是什麼?多糖、核酸和蛋白質是共同構成生命活動的高分子物質。多糖的種類很多,真菌多糖只是其中的一種。像我們從糧食中攝取的澱粉叫澱粉多糖,植物和蔬菜中的纖維素叫纖維多糖。多糖是由多個單糖分子連線而成的,單糖之間的排列方式不一樣,結構不一樣,作用就不一樣,澱粉多糖屬於α多糖,單糖之間的排列方式是1:4和1:6位,結構是片狀和線狀,進入人體後很快被分解為葡萄糖,對人體的作用是提供能量,增長肢體,沒有藥理活性。真菌多糖屬於β多糖,單糖之間的排列方式是1:3和1:6位,結構是三維立體螺旋狀,進入人體後,不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通過吸收直接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相結合,從而發生廣泛的藥理活性。所以真菌多糖能控制細胞分裂分化,啟用細胞、促進細胞生長,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抗病毒、抗輻射、抗衰老、調節血壓、調節血糖等作用。
但是經大量研究證明,單一真菌多糖等有效成分提純後,單獨應用時效果就不太顯著,對於某些症狀防治效果一般。若將幾種有協同作用的複合真菌多糖一起應用,具有更強大的保健功能,效果顯著、見效快。因此,食用菌的功效不在於某種單一有效成分的功效,更主要的在於幾種有效成分配合協同的功效。
總之,食用菌是一類具有食用和保健調理功效的高等真菌,是一種理想的現代保健食品,複合真菌多糖表現出扶正固本的作用,也有效果顯著、見效快的特點,同時還可以作為食品,無副作用。慢性病群體長期食用,身體能得到良好的調理。亞健康群體長期食用,可逐漸恢復健康。老年人長期食用,可延緩衰老、延長壽命,提高老年生存質量。由此,食用菌應成為現代人類維護健康的重要選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需求的日益迫切,相信我國對食用菌製品的研究開發必將出現一個非常好的前景,願更多食用菌製品能為“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今天科普的食用菌五行論到此結束,希望五行理論和食用菌相關知識的介紹能夠對您和家人的健康帶來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