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盤排盤

端午節有惡日說法,今年不一般

端午節有惡日說法,今年不一般

端午節,我國傳統的民俗大節,不管是紀念屈原,還是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世界上都影響廣泛,這也是端午節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節日的原因之一。說到端午節,很多朋友會想到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等習俗,目前端午節是法定節假日,大家在美食、旅行、遊玩中度過3天的美好假期。但是,在舊時的北方,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則被認為是“惡月惡日”,在端午到來之時,人們想得不是美食、遊玩。相反,則會注重一些禁忌,比如有些人要“躲午”,以此來避災。

端午節為啥有“惡月惡日”說法?

端午節起源於南方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屬於是祭祀的節日。而在舊時的北方,則把五月初五視為“惡月惡日”。

陰曆五月,此時天氣已比較炎熱,在以前的時候,溫度回暖,瘟疫比較流行,人們容易生病。另外,進入五月後,也是很多蛇、蟲繁殖的高峰期,當人們在家裡或者外出遇到以後,容易被咬傷。所以,五月被稱為“惡月”。

而五月五日被認為是“重五”,在這一天,不論是瘟疫疾病的發生,還是蛇、蟲的叮咬,都會比較集中,所以,五月五日就被稱為“惡月惡日”。恰好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因此,在流傳過程中,端午節就有了“惡月惡日”說法。

關於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的說法,古代很多書籍都有記載,也誕生了一些禁忌。

比如《風俗通義》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意思是在五月初五這天出生的孩子,男孩會對父親不利,女孩會對母親不利,這裡的“害”不是傷害的意思,而是會帶來災禍。

另外還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的說法,意思是五月份上任的官,直到被免,也不會升遷,寓意著五月當官不好,前途不大。

而“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說法,直到現在,仍然在一些地區流傳。意思是說,如果在五月蓋房,天氣變化多端,房頂容易出問題,以前的時候,人們蓋房多數是茅草屋,房頂易脫落。“頭禿”不是頭髮禿,而是指房頂禿。

今年端午節為何不一般?

檢視日曆,今年的端午節和夏至節氣相連,前一天是夏至節氣(6月21日),後一天就是端午節了(6月22日)。民間有“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災年”的說法,意思是如果夏至節氣在端午之前,當年的農作物產量不會很高。

另外,還有“夏至臨端午,田裡不打鼓”的說法,意思是如果夏至節氣和端午節氣臨近,那么田間的農作物不會發芽、出苗,也就預示著當年莊稼的產量不會很好。按照這兩句農諺的說法,今年端午節確實不一般。

哪2種人要“躲午”?

在舊時北方的一些地區,端午節又被稱為“躲午節”,原因就是由於上述提到的“惡月惡日”的說法。“躲午”指的是躲避端午,那么哪些人要躲避呢?該如何躲避?

第一種:出嫁女

古書中記載“已嫁之女召還過節”,意思是說,在端午節當天,出嫁的女孩,要回到孃家過節,而不要在婆家過節。

至於原因,有2種說法。其一,端午節是惡月、惡日,人們回到自己家裡,才能夠避忌,不論在外的學子,還是嫁出去的女兒,都要回到自己家。所以,就有了“接女歸家”躲端午的習俗。

其二,端午當天有夫妻不能同房的禁忌,端午當天被認為是“九毒日之首”,如果這天行房事,會傷身損氣、過量消耗精元,不利於身體健康。而把出嫁女回孃家之後,就避免了夫妻同房的事情。所以,就有了出嫁女要回孃家躲端午的習俗。

第二種:未滿週歲的兒童

在舊時北方,端午節到來之時,會把未滿週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躲午。至於為何要送到外婆家?其實還是和第一種有關,因為目前都回孃家躲午了,而未滿週歲的兒童,肯定要跟著母親。因此,也就有了去外婆家躲午的習俗。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會在兒童的額頭上塗抹一些雄黃,這種做法的原因,是由於五月是蚊蟲滋生的季節,透過塗抹雄黃,來趨避害蟲,防止小孩發生生病或者被咬傷。

上述就是“躲端午”的習俗,在民間,除了“躲端午”之外,還有“避五毒”的習俗。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容易出沒的日子,而五月初五這天,又是“九毒日之首” (九毒日分別是五月的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而舊時期間,醫療衛生裝置和技術相比匱乏,一旦被五毒咬傷,生命或將受到威脅。因此,結合上述內容,端午節就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的習俗。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舊時的一些文化和習俗,也逐漸不適合了。如今端午節不再是“惡月惡日”的象徵,人們也不再擔心端午節當天出生的孩子。至於“避五毒”、“躲端午”的習俗,也逐漸被人們所淡忘。